2007年12月15日星期六

條目提升計劃的沒落

早於半年前,我已在本Blog中發表〈香港條目提升計劃告急〉一文,內容提到中文維基百科香港條目提升計劃的參予人數不足,當時最後總算也捱得下去。半年後的今個月,終於被逼停辦了,原因是不足2個候選條目取得2票或以上支持,根據規定被逼懸空一期。而根據成效統計,在今年提升的22篇條目中,不計算2篇尚在評選中的,只有1篇成功獲選優良條目(香港歷史),特色條目更是一篇也沒有,相比起計劃首年4個月內的3特4優,今年成效實在慘不忍睹。因此,考慮到為了避免對一個不受歡迎的項目浪費人力物力與時間,我只好發起停辦的動議,目前正在香港維基人社群討論區討論中。有人和議我的意見,也有人對此有所保留。最後結果如何,12月18日便可得知。

香港條目提升計劃由一個廣受香港維基人的活動,變成沒有甚麼人關注,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香港維基人的社群文化,由集體協作轉變成獨自創作,也是一個不容質疑的事實。就連英文維基百科類似計劃,亦因荒廢甚久而成為歷史頁面。可是,究竟這種由集體協作轉變成獨自創作的文化,是否香港維基人的專利呢?

在回答這個問題,先看看條目提升計劃的概況。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質量提升計劃開 始於2004年5月,其後陸續增加了5個子計劃,除了香港之外,涉及範圍包括台灣、化學、生物及足球。後三者已停辦了超過一年多甚至兩年多,而台灣那個亦 已停頓了大半年,只是未正式宣佈停辦而已。換句話說,5個子計劃中,只有香港那個仍然有實際的運作。說回主計劃,雖然也是有實際的運作,但也同樣好不了香 港那個多少。剛剛當選的主題葡萄酒,也只是以低票2票通過。而最近所提升的條目,也與香港的提升條目一樣(甚至更差),沒有多少人參予修改。剛剛提升期完結的,也只有2個簡單修改

由此可見,以集體協作為目標、在一個指定限期內集中人力提升一個條目的活動,對中文維基百科而言已經不合時宜了。因此,條目提升主計劃宣佈停辦,恐怕只會是遲早的事。縱使感情上有不捨得,但總要接受這個現實。

2007年12月13日星期四

再有兩個維基媒體地區協會獲批成立

維基媒體基金會在最近的會議中,再同時批准了兩個維基媒體地區協會正式成立,使其總數增至12個。新增的分別是阿根廷瑞典,但香港維基媒體協會依 然榜上無名,雖然前者都比香港的較遲宣告成立,但反而後來居上地較早獲正式批准正式成立,我心中總是有點不爽。雖然我無意直接參予香港協會的事務,但對其 發展我也算是關心的。在這樣少香港人肯去參予維基編寫工作的環境之下,香港協會的成立實在有其重要性。不過,我是否過於一廂情願呢?就我所見,今年2月宣 告成立、同年7月獲批,總部設於台灣中華民國維基媒體協會,也暫時未有舉辦過甚麼活動。雖然,協會的宗旨之一是推廣維基媒體,可是在客觀現實環境下,實在不能夠期望太高,畢竟始終公眾的配合更為重要。我留意到台灣有學校搞維基教學,要求學生在維基百科寫條目為功課習作,可惜香港還暫時未有學校這樣創新。香港教育近年流行講通識,維基百科不正是一個通識的寶庫嗎?如何使教育界善用維基媒體配合教學,應該會是一個很實用的議題。

參考來源:

2007年12月4日星期二

分久必合 合久必分

首先,我這個Blog已被正式納入中文Planet Wikimedia的一員了。Planet Wikimedia是維基媒體計劃參與者於其網誌中發表Wiki相關文章内容的聚合。中文版本剛剛啟動,內容貢獻者暫時不多,希望日後有更多同類的Blog能夠加入。

加入了Planet Wikimedia後,這個Blog的文章的曝光率也自然大為提高。不過我有兩點聲明:第一,這個Blog是不定期更新的,最頻密每天可以多於一篇,也可 以整個月也沒有一篇;第二,這個Blog本來的設計是以香港人為主要對象,因此本Blog的文章會較為從香港的觀點角度出發,希望非香港人的讀者不要介意。

最近香港有兩件大事。第一是2007年香港立法會港島選區補選,我也盡了自己的公民責任。在維基媒體上,值得欣慰的,除了是中文維基百科對其條目及八名候選人的條目均受到關注外,就連中文維基新聞也有數篇相關報道,為缺少香港新聞的中文維基新聞增添幾分色彩。第二件大事是兩鐵合併,對我的影響也只是車費減少少(但九鐵學生仍無優惠),以及手頭上的地鐵公司股 票改了名而已。但對於中文維基百科,影響頗為巨大,因為有極大量的條目需要作出相應改動。在此衷心多謝每位協作進行修改的香港維基人。最令我感慨的是,初 時我極力爭取將地鐵及九鐵的同名車站分開條目介紹,當時幸獲社群認同;然而到了今時今日,分開的條目終歸合併,真是風水輪流轉了。

香港的地鐵和九鐵合併成港鐵,中文維基百科這邊廂正在搞分拆,搞的就是繁簡字詞跟地區用詞的分拆。中文維基百科以往分為四個轉換:中國大陸簡體台灣正體港澳繁體新馬簡體,但部份人認為繁體和簡體無分地區,加上現時的轉換也十分混亂,有些詞語會錯誤轉換。新系統新增了繁體(正體)和簡體, 繁簡字詞的轉換與地區用詞的轉換分家了。這個改變,尤其對港澳繁體使用者有利。以往的港澳繁體,是要先經過台灣正體才轉換的,實際情況下也出現了台灣用語 出現在港澳繁體的錯誤。全新的港澳繁體,只是經過繁體轉換,把簡體轉成繁體,再執行港澳用詞轉換,途中不用經過台灣正體,減少出錯的機會。不過,短期內各 轉換表需要大幅重新整理,相信短期內港澳繁體的出錯仍需等待一段時間才可全面解決。但無論如何,繁簡轉換的安排能夠有這樣的突破,總算是中文維基百科的一 個里程碑。

2007年11月27日星期二

寧願不表態 勿草率投票

這幾個月來,我已少上了維基很多,更不要說更新這個blog了。這主要是自己越來越忙,加上對中文維基增長停滯不前感到有點心淡。另一方面,我仍希望在有限的時間,仍然理會一下中文維基。雖然我現在少了參予,但最近也竟然發生一些不愉快事件。

投票這回事,早前區議會投過,快來的立法會補選也將會投。同樣地,維基媒體內也有很多不同的投票。而Wiki系統的投票,是一個絕對開放的制度:完全公開記名,又可隨時改變立場。近日,在某個投票中,我看到只要是以中文母語的 便支持,以示鼓勵,因為過去幾乎沒有完全沒有以中文為母語的人參選。然而,因為我完全未有理會過其他因素,這樣就出事了。不夠24小時內,便有一個人忽然很嚴重地指責我,我卻一頭霧水、莫 名其妙,後來才知原來對方是指我的投票有問題。我再檢視自己投過的票,撫心自問,其實我並不是十分了解和認識他們,那麼為何我要投他們票?我不知內情如何,為免捲入無謂的 爭拗,我撤回了所有的支持,以示中立。當然,我並非是因為受到甚麼壓力,否則其中一票我也改作反對了。只是經過無辜地被人辱罵,使我明白到:如對誰不夠了解,就 不要胡亂投票了,以免為自己添上麻煩。相反,如對一個人有充份了解,並對他有十足信心,怎樣威脅我我也不會改變主意吧。

本來這兩個多月來,我也有不少題材可以寫。但剛才無端端被視為甚麼「走狗」,我只感到委屈,這口氣也不吐不快。當然,這件事上我也有不對的地方,投票不應如此輕率。這個教訓我當然會記住。

2007年9月14日星期五

中文維基百科成長的隱憂

昨天貼出來的統計資料,數據上顯示出維基百科在香港有一定知名度,但實際上呢?實情上香港維基社群的活躍編輯者只有約十多個(就算標準寬鬆一點也只不過是數十人),與全港三百多萬網民比較簡直是滄海一粟。不少很多香港人聽過維基百科嗎?他們是聽過,但絕大部份都不願意站出來進行編輯,甚至不少人連使用和瀏覽都沒有甚麼興趣。原因是甚麼呢?也許是我們的文化,使大部份香港人都無意參予維基百科?這個問題實在值得深究。可以說的是,除非不用Google,否則網民應該不會從未見過維基百科四字,可見並不存在仍有很多人未聽過維基百科的問題。然而,既然有興趣參予的都來了參予了,還有新血加入嗎?關鍵已經不是宣傳維基百科存在的問題了,而是要找出方法使原本不願使用的去使用;不願編輯的去編輯,才能使維基百科社群持續增長。只可惜「知易行難」,要做到這樣的效果談何容易?

如無意外,中文維基百科將於明天突破14萬5千。而最近的3個5千,都是31天才能達到,並沒有任何進步。得出的結論就是,中文維基百科(至少在未來一段時間)未能以指數式增長,只能以同一速率平穩增長。增長的速度沒有任何加快,意味著參予的人數幾乎沒有增長。這就是我標題說的「中文維基百科成長的隱憂」。絕大部份人都聽過維基百科了,有興趣來的都來了,還如何輕易地增加參予人數?這值得整個中文維基社群深思。假如我們無法招攬更多人來,中文維基百科的規模只會被更多其他語言趕過,內容的質與量亦很難作出明顯改善。

2007年9月13日星期四

關於維基百科與香港,你不知道的二三事

每次寫這Blog都長篇大論,倒不如今次從簡,以列點方式來寫吧。

根據Alexa 2007年9月中最新數據:
  • 每100個瀏覽維基百科(包括各語言版本)的網民,便有1個(剛好約1.0%)來自香港,即是以瀏覽人數計算,香港在全球各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23位
  • 維基百科已成為全香港第21大最多網民瀏覽的網站,超越TVB(第25)及網上行(第31)等網站,即是以使用率計算,香港全球各國家或地區中排行第25位

順道提及中文維基百科的最新數據:

從數據上可見,維基百科在香港的普及程度其實比很多人想像中還要高。(但中文維基百科的整體普及程度應比不少人想像中低呢!)無論如何,既然文章主題是「關於維基百科與香港,你不知道的二三事」,我也列出一些有關的數據吧。雖然較資深的維基人可能已經知道,但有些東西可能真是鮮為人知。

  • 香港人曾經是中文維基百科最主要的貢獻者。根據2006年9月初(一年前了)維基百科對各語版本的編輯者來源的統計結果,香港的編輯者佔中文維基百科的28.6%,為最多編輯者的地區,比台灣(25.9%)和甚至整個中國大陸(不少於6.1%[註1])還要多。雖然目前還未有最新數據,可是因過去一年台灣對維基百科的推廣工作比香港還要多,因此有理由相信台灣現時已超越香港,惟估計香港編輯者仍佔整體不少於兩成。
  • 現時中文維基百科有接近12,500個條目(佔全數條目近9%)有香港之連結,假設當中有一半是直接與香港有關,香港相關條目估計有超過6,000條(佔全數條目逾4%)。
  • 現時中文維基百科有14篇香港特色條目及26篇香港優良條目,分別佔其總數之約13%及7%。
  •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是全球首個非國家地位的維基媒體支部[註2],於2007年7月14日宣告成立。
  • 香港是全球首個「單語系跨地區維基聚會」的舉辦地點。首屆中文維基年會於2006年8月於香港中文大學舉行。


2007年9月5日星期三

一團糟的巡迴定聚籌備討論

香港維基社群最近開始了十八區巡迴的定期聚會,可以說是為社群的發展創立一個新的里程碑。然而,身為「旁觀者」的我,看到幾次巡迴定聚籌備討論的情況,實在很有意見。如果我不是不會參予任何聚會,我肯定會介入改善。就像我對粵語維基的態度一樣,意見還會在此照說,不吐不快。

首先籌備第一次巡迴定聚,在哪個區搞並未有進行公開討論。雖然社群未見有異議,但始終有點違背維基聚會向來公開討論的慣例。我也聽到說籌備時間不足,導致未有時間就區份進行諮詢。始終是第一次搞,我也可以諒解為情有可原,只希望以後能夠公開地進行決策工作。

到了籌備第二次巡迴定聚,雖然今次有公開討論,但恕我「小人之心」,不知是否背後已有共識,開始的很多票都是投給同一個區。後來雖然其他區也有零星得票,但很明顯淪為陪跑之列,最終最初得票一馬當先的那區毫無意外地順利在明顯優勢下跑出。儘管如此,要到區內的哪個地域聚會竟然一直卻未能達到共識,聽聞集合過後更「險些就要分成兩隊」。恕我直言,這反映出籌備討論實在很失敗。問題的一個主要解決方法,是將決策流程的日程明確規定,預留足夠日子進行討論。這點我也在相關頁面好意地提出建議,在此不贅。無論如何,這總算是第一次全面的巡迴定聚籌備討論,最重要還是汲取經驗,以後能夠有改善。

現在第三次巡迴定聚籌備得如火如荼。回顧今次區份的選擇,不像上次有地區能一馬當先,各區票數相差不大,可算是一件好事。但不知是否有不少人熱情冷卻,導致投票的踴躍程度大不如上次,導致有些區域的票數相當接近。本來有兩區的票數相同,但這時有人多口說句「一人可以投多少票?」,聲稱一人只可投一票。查實上次和今次投票中,均容許一人多票。可惜有人不慎誤信不可以一人多票後,以「既然只可投一票」為理由撤回其中一個相同票數的區域的一票,結果讓另一區域順利地被選出了。這對落選的一區實在是相當不公平的。只是既然我不是參予聚會的,也無謂加以過問。更重要的是,相信現在這個結果相信是搞手們樂於見到的。試想想,假如那個撤回的一票因為沒有必要撤回而判為無效,兩區又變回相同票數了,屆時只會就選擇哪區繼續煩惱,所以倒不如「隻眼開隻眼閉」吧。

不談投票爭議,就當作那區當選是合乎規則的,選出來的區域也惹人暇想,皆因連續三次都是在新界區舉行。雖然說是民主選舉,理論上就是未來幾次都選出新界的區域,根據目前規矩也理論上可以,但難道沒有人覺得有問題嗎?現在可是「香港巡迴定聚」而非「新界巡迴定聚」呀!有人可能辯稱新界一直未有任何聚會,但我會反問香港島呢?除了那次版權講座外, 香港維基社群迄今從未於香港島舉辦任何正式聚會。而我相信「香港巡迴定聚」的原意,是希望香港十八區均有機會舉辦聚會,而不是只偏袒新界。也許,參予聚會的人以新界維基人為主,所以才會連續三次選中新界,這也並非不可理解。然而,多次在新界舉行,對吸引市區維基人參加聚會絕對不是一件好事。事實上,早於第二次聚會選區時,已有人「既然第一次聚會在這麼偏遠的地方,第二次就要不能再次遠離市區了」,也有人拋出「市區及新界梅花間竹地舉行」的提議,可是並未得到任何重視。現在市區維基人竟然成為弱勢的一群,實在有點諷刺。

以上說話可能有點得罪,但我只是對事不對人。總之,我也希望社群能夠顧及各方維基人的利益,在公開、公正及公平的原則下舉辦聚會以至於其他任何活動。

2007年8月20日星期一

編寫條目雜談

最近少了時間上網,當然少了上維基百科,更當然沒有明間在此撰文。差不多一個月了,中文維基百科悄然突破14萬條目,而Wikimania 2007亦已圓滿結束。可是有些東西在這個月來看來沒有甚麼進展,例如嶼巴侵權一事對方最近才有初步回覆,而香港維協最近也沒有甚麼特別動靜(可能他們做了很多事,可惜在現時的透明度水準下,至少我並不知情)。

一時間不知寫甚麼好,姑且分享一些自己的維基經驗吧。回想初時進入維基百科,當時本人的每日新條目產量平均達二十多,後來失去了新鮮感,停筆數個月,之後不知甚麼原因又重新投入維基百科,其中一個原因應該是是眼見香港維基人佈告板的成立,感到香港維基人終於可以凝聚在一起,另一個原因也可能是我從前提升的香港地鐵被評為特色條目, 對我來說是一種驚喜。可是,新條目產量卻大不如前。自從去年尾今年初參考文獻來源越來越受著重時,我更感寫新條目更未能得心應手,畢竟過去慣了夾雜自己的 記憶編寫,不用列出甚麼來源。到了近期,除非一時興起,否則我也不會主動開新條目了。我也只是以管理工作為主,檢查最近更改條目、看看最新條目,以及參予 提刪投票而已。我並非說要求條目列出參考文獻來源不好,只是自己以前習慣了不用,現在卻需要(身為管理員應作好榜樣呀),因此覺得編寫條目與以前比較很花 費時間。

另一方面,我也留意一個很有趣的現象,就是自己似乎迴避較熟悉的範疇編寫條目。例如自己中學讀理科,大學讀商科,可是我從未有編輯過這兩方面的條目,反而寫得最多的是屬於文科範疇的香港地理、建設及歷史等條目。另一方面,我是南區人,卻盡量不寫了南區的條目。例如南區三大私人屋苑,僅海怡半島有條目,但置富花園和香港仔中心仍為紅字。雖然我留意到,正如現實世界般,南區在維基百科同樣也是備受忽視的一群,可是我還是等待其他南區人看到這個不足後,加入維基百科編寫吧。

2007年7月24日星期二

粵語維基:英文維基粵語版?

粵語維基百科,我向來採取的是「不支持」態度,畢竟以粵語寫 作絕對不是主流。不過既然米已成坎地已被建立,我也採取「不反對」、「不干涉」的態度,既不會阻止他人到該處貢獻,自己也不會到該處貢獻。這種「三不政 策」,相信也是不少中文維基人所採取的。不過,「不干涉」不代表「不理會」,我偶爾也會觀察一下該處的情況,以前我曾一度翻譯粵維的文章到中維。可是粵維 畢竟人少,對版權的監察不足,使翻譯工作存在一定風險。不過,今日我不談這個問題,而是向大家分享另一個有趣現象。

甫進入粵語維基百科首頁,其設計根本是從英文維基百科首頁倒模過來。其他很多頁面,也是直接沿用英文維基的設計。而百科內的條目,有很多都是捨中文維基而取英文維基。今日留意到,粵語維基的Portal:香港被建立,可是同樣也是直接套用英文的設計。別說我自誇,但中文維基的香港主題頁的確較英文的管理得更好,但粵語仍然取用英文,究竟有甚麼啟示?是認定中文維基百科在任何方面也比不上英文維基百科的迷思作祟,還是為了刻意表出與中文維基百科存有明顯分別?假如原因是後者,其實他們也可以自行設計,不用直接取用其他語言版本。盲目跟從英文維基百科,恐怕理由還是以前者居多,也可能是香港粵語維基人的「英文情意結」的存在。

需說明一點,我並不是因為他們未有跟隨中文版而不滿,只是感慨為何他們不走自己的道路,而甘願做英文版的附庸?回想我當初設計Portal:香港, 雖然沿用了英文版的海軍藍主題色(我也有「殖民地情意結」),可是設計上也盡量不直接沿用英文版的設計,而是按實際需要作出設計。反觀粵語維基,大部份維基社 群頁面都是直接翻譯自英文版。舉個例子,其「互助客棧」(該處稱為「城市論壇」)與英文版一樣有六頁,人流多很多倍的中文版也只是五頁而已。粵語俗語有 云:「無咁大個頭就唔好戴咁大頂帽。」現在的粵語維基百科,正是這句俗語的寫照。無論英文維基的東西如何理想,只把它們直接照搬過來而完全不考慮實際情 況,也只會貽笑大方。

外文重定向的必要性

我在2005年春加入中文維基百科以來,向來管理員對外文重定向的處理都是快速刪除。後來部份外文重定向的刪除惹來爭議,便有人發起投票表決處理準則。根據Wikipedia:投票/非中文重定向頁面第二次投票,有下列六種情況下的外文重定向被容許:學術名稱、國際性、日語異體字、日語假名、作品名稱、人名以外的縮寫及時區。

然而,近來要求保留外文重定向的聲音越來越大。被快速刪除多次的Hong Kong, 現在竟然一百八十度轉變變成快速保留,轉變之快令人詐舌。先入為主的我,「中文維基不需要不必要的外文重定向」的觀點已深入我心,對於此當然大感不快。皆 因此例一開,一個條目理論上可以建立數百種語言的重定向,我不禁要問:「真的有這個需要嗎?」但最糟糕的是,現在竟然沒有人捍衛最初有刪除不必要重定向的 共識,導致我現在孤掌難鳴,處境相當尷尬。本來我想提出以投票再次確立共識,表決是否推翻上次只規定了六種外文重定向容許存在,可是以現在一面倒的意見來 說,不舉行投票也得到了明顯共識。這可以算是我兩年多以來所遇見的最大的政策逆轉了。

2007年7月8日星期日

「英屬香港」何錯之有?

今日上中文維基百科的時候,看到有維基人反對在(香港主權移交前出生的)香港人物的條目中,以「英屬香港」標示其出生地,認為也應該使用「中國香港」。有來自中國大陸的維基人還說,「英屬香港」是原創名詞,應該被刪除云云。根據他在中國大陸的Google搜索,只有約500個結果,而我就算使用他提供的網址,卻也有約3,400個結果,可見中國網路審查的結果吧!

我對改用「中國香港」大加反對。就我所見,在絕大部份人物模板中,使用「英屬香港」已成慣例,如果強行全部改為「中國香港」反而才是消耗人力。更重要的是,使用「中國香港」絕對不合理。當時的香港是「英屬香港」而非「中國香港」。正如1949年前出生於中國大陸(中華民國)的人物條目,若使用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標示出生地,也會引起部份人覺得反感。

另一點不得不提的是,假如莫視事實地強行將「英屬香港」稱為「中國香港」,只會使很多人覺得這是屈服在中共勢力之下,勢必影響中文維基百科的形象,更可能會引起滋事分子大造文章,對任何人都沒有好處。

2007年7月7日星期六

嶼巴網站抄襲維基百科

新大嶼山巴士(下稱「嶼巴」)的官方網站最近進行了大翻新,加入一些新內容。然而,有精明的網友發現,嶼巴網站有關大嶼山深港西部通道的介紹,是直接抄襲中文維基百科,不但未有標明來源,更將版權據為己有,實在令人髮指。

維基百科的所有內容均以GNU自由文檔許可證GFDL)的條款釋出。直接使用其內容當然沒有問題,但必須遵守GFDL的規定,將來源及相關版權列出來。嶼巴官方網站並未有遵從這一點。

香港維基人社群正在研究有關對策。事實上,維基媒體基金會是有權向嶼巴就侵權一事採取法律行動的。當然,如果嶼巴方面能即時遵從GFDL條款,或者刪去有關內容,維基方面也不會追究些甚麼。

不過,相對台灣的同類事件,香港的反應可以顯出社會對維基百科版權議題的冷感。約數個月前,台鐵官方網站也直接抄襲中文維基百科,即時引起台灣網民大力抨擊,更引來台灣傳媒報道有關事件,當然台鐵在壓力下於報道出街那天已刪除有關內容。現在香港遇到同類事件了,網民並不關注,更不要說要取得傳媒關注了。在快將正式成立的香港維基媒體協會介入這件事件前,要對方改正過來談何容易?畢竟,原來嶼巴的大股東是冠忠巴士集團;冠忠的大股東是新創建集團;新創建的大股東正是大名鼎鼎的新世界發展。人家受近期的刑毀案困擾,又可會理會這些芝麻綠豆般的侵權瑣碎事?

2007年6月30日星期六

每人都有不同的收錄標準

中文維基百科,條目刪除還是保留是最常爭論的話題,「刪除投票和請求」 (其實應該是先請求後投票,但錯誤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也一直是中文維基百科中最熱鬧的版面。當中,部份條目的去留會特別引來爭議,很多人會發表意見,甚 至會爭論起來,而這類條目通常最終還是保留,因為當未得到三分二投票者支持刪除,就視為沒有刪除的共識。也有些條目一被提刪也引起很大迴響,「明明是值得 保留的,為甚麼要提刪?」和這個情況下假如提刪者不提早結束投票,恐怕也只會引來更多辱罵聲。

以上所提及的當可以算是提刪情況的典型寫照了。維基百科術語中,在決定條目去留的態度上,會將維基人分為「保留派」與「刪除派」:前者就是傾向保留 條目改善的;後者則是傾向先刪除條目讓後來者再建一個更好的。此外,收錄尺度的寬緊,也是「保留派」與「刪除派」的標準之一。中文維基百科有些人經常提 刪,每日如是,算是「刪除派」的代表,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滿。不過,我認為這些經常提刪的人在維基百科中是不可或缺,有其存在價值的。雖然他們可能會錯誤地 提刪,可是這只是提刪而已,條目去留還是由社群決定的。而且這可確保收錄不適合內容的漏網之魚減到最低。就像一個自動的貨品檢查系統,發現出可能有問題的 貨品,再交由人手去檢查。假如沒有自動系統,只靠人手抽檢,相信總有出錯貨品過關的機會。相反,有「刪除派」的存在就必須有「保留派」的制衡,否則也會有 不少條目無辜被刪。事實上,提刪機制就是「保留派」與「刪除派」的角力場所,雙方均找出一個平衡點,而這個平衡點就是維基百科的實際收錄標準。

有些人不滿我的刪除作風,例如在《福佳》、《整死》提刪中投刪除票、在收錄某年某地的一個節日的條目提刪中也投刪除票...... 可是,整體來說,我還是算是一個「保留派」,有時更是站在少數人支持的一方,例如在一個地區性的體育館條目,雖然內容短少,我也是投保留票的。能夠讓我投 刪除票的,就必然有其原因,例如我認為重要性未足以獨立收錄,或者可以移到其他維基媒體計劃等等。可是,有些人單憑一兩條我投刪除票的態度,便對我表示不 滿,對我的態度不客氣,更甚者有人更指身為管理員的我就是條目的判官。事實上,我根本就沒有權力「審判條目」,我說的只是個人意見。維基百科只是跟從共識 及多數人認同的意見行事。別人可以不同意我的個人意見,但希望不要對我本人作出批評。每一個人都有不同的標準,包容及尊重別人意見十分重要。因此,理性討 論才是處理提刪時最重要的態度。假如各個維基人都明白「每人都有不同的收錄標準」,而並非對人不對事地針對條目貢獻者,相信這實在可以減低提刪頁面的火藥 味。

2007年6月28日星期四

從《始終有你》衍生作品談政治中立

先來一點跟進的題外話,我的那篇聯和市場畢竟也被人新條目推薦了,還有不少支持呢。呵呵... 我不是妄自菲薄而不敢自薦,只是總覺得他薦會比自薦矜貴一點,尤其是該頁大部份為自薦的作品的時候。

回到正題。繼《始終有你》的衍生作品《福佳始終有你》在中文維基百科被提刪而最後獲保留後,最近便有另一首《整死香港有你》被提刪。正如一位投刪除票的維基人所說:「正經的流行歌曲沒有收幾條,卻出現宣傳特定立場的歌曲。其重要性真的有百科記載永久紀錄的價值嗎?」對我慣於身處中立環境的維基編輯,這類有政治性的東西我是有點敏感的。更重要的是,我一向對惡搞文化不存好感,因此對惡搞題材收錄在百科內的尺度也較為嚴謹。事實上,到現在我還是不認為那兩首衍生作品可以獨立成條目。我始終覺得,他們在《始終有你》 另開章節介紹便已足夠了。在投票中,我只是按我一直的原則衡量條目存廢,絕無任何政治考慮(假如一定說是有,那就是「顧及政治中立的考慮」),盡量做到一 視同仁。《福佳》投了刪除票,《整死》的知名度比《福佳》還要低,我當然順理成章地投刪除票吧!維基百科以外的人怎樣看,便讓他們怎樣看了。上次既然已被 某報稱為「保皇黨」,今次我也不介意被左派報章稱為「反對黨」甚至「反中亂港分子」了。當然,某報這次也別把我和其他支持刪除人士當作「民主烈士」了,我 受不起。

其實,支持那些歌曲的人急不及待將歌曲寫入維基百科, 我相信某程度上是將維基百科當作是一個宣傳的平台,藉此增加知名度。把它提刪?反而弄巧反拙了,成為了新聞炒作的題材,更讓某報加鹽加醋,攻擊維基百科社 群持有特定政治立場了。事實上,作為維基百科的一個編輯,在編寫條目的事宜上維持政治中立是其中一件重要的原則。某報竟一口咬定投《福佳》刪除票的人就是 「保皇黨」,正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現在《整死》提刪的結果,某報還可以說些甚麼嗎?而且,宣傳平台也只是在最多香港人接觸的語言版本而已。我曾 反建議《福佳》條目建立者也到英文維基百科建立該條目,但沒有人這樣做。是懼怕在英文維基保留不了,還是在英文維基對香港人沒有甚麼宣傳效果,又還是他們的英文水平有限,就真是不得而知了。

要做到絕對的政治中立很不容易,但對於我這個有機會處理糾紛的管理員來說,政治中立的要求也要高些,例如我在維基百科內便一直盡量不提及我的政治立場。可是在《福佳》一事中,我也不得不澄清自己算是泛民主派的一員。畢竟,泛民主派實在「泛」得很,雖然大家同時支持民主,可是大家的理念各有不同,結果便經常有內鬨了。說回維基,其實大部份維基百科的條目都能維持政治中立,例如使用「泛民主派」、「親建制派」而不是「反對黨」、「保皇黨」。一個更明顯的例子便是「香港主權移交」(Transfer of the sovereignty of Hong Kong)了。很多人說「香港回歸」(Reunification of Hong Kong,謝tonync指正),其實這是不夠中立的,有了既定的立場:「香港的主權本來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心」之嫌。大家都應該知道,割讓香港的是清朝政府而不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有人可能會反駁,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算是清朝政府的代表,但別忘記中華民國政府至今依然存在,中共政府不是中國的的唯一代表。使用「香港主權移交」,形容「英國政府將香港的主權移交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就是避開了任何既定政治立場的中立描述。現在坊間能夠做到這樣政治中立的人實在很少,但願隨著維基百科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能夠使更多人能夠政治中立一些吧。

2007年6月26日星期二

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先說一點題外話,最近留意到電影《每當變幻時》的宣傳,好奇那座墟市建築是否實景。經查證後,原來那是粉嶺聯和市場。這樣具特色的歷史建築,中文維基百科竟然未有收錄?因此我今早便手痕地建立了,幾乎可以參選新條目推薦了,只是其他提名都好像比我的那篇好,我也不敢自薦了。哈...

回到正題。香港是華洋共處的社會,中文英文均為法定語文。因此,在維基百科的世界內,香港人同時在中文維基百科及英文維基百科出現絕不出奇。不過有趣的是,絕大部份維基人是會駐守在其中一個語言作出主要貢獻,極少人同時會在中英文作出大量貢獻。其實這個現象的出現,已經是很久之前的事了。2006年3月5日,我曾作出過以下言論:

對於英文維基的香港維基人方面,我深深感受到「河水不犯井水」的感覺,關係彷彿就似是對立多於合作,從絕大部份香港維基人只會在其中一種語言貢獻可以見到。而且我從一部份於英文維基的香港維基人的言論中,感到他們對中文維基的態度並不友善。

一年多過去了,英文香港維基人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觀感如何不得而知。可是這段時間以來,中文及英文的社群依然沒有任何聯繫。老子道德經》云:「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可以大致反映這個現象。

很久以前我曾有一個錯誤觀念,以為絕大部份的英文香港維基人是外籍人士,因此與中文維基社群不相往來也很合理。可是後來留意到很多人的用戶名稱都有 中式姓氏時,才發現英文維基香港社群還是以本地華人佔較多數。也許英文是最有規模的版本,吸引他們留下來吧。事實上,在制度上,中文維基確實遠遠不如英文 那邊成熟,更有很多無謂的爭論。不過,我反而就是因為這樣而駐足中文維基,因為我較喜愛「鋤強扶弱」。既然關於香港的條目和英文維基百科有一段距離,我也 至少要令到兩者的數量差不多吧。我在中文維基有兩年多了,兩者在香港條目數量上的差距也收窄了不少,可是平均質素仍然不及英文版,所以我還要繼續努力。

不過,也就是這兩年間,由英文維基香港社群較壯大,變成中文社群較壯大,也是在我意料之內的事。更明顯的一點是,香港維基媒體協會籌委成員也全是以中文維基社群為基地,反而英文維基社群則從未對此過問。這點是好是壞,我也不敢妄評,更不敢說要推動兩者的合作。畢竟,中英文社群的文化差異一直存在,可能這也是兩者極少溝通的原因。例如我剛留意到英文維基香港社群將港式西餐英文版直接重定向到香港飲食文化英文版,內容並沒有跟隨合併。本來港式西餐的中文版不及英文版內容豐富,現在在英文版自廢武功下,反而在港式西餐的描述上被中文版取勝了。對我這個中文維基人而言,作出這個重定向決定真是「不知所謂」。這可能就是中英文社群的文化差異了。

這篇文章,其實也旨在分享這個有趣的現象,並不是想改變些甚麼。既然兩者文化有異,又何必勉強合作呢?不過,兩者的溝通多一點,至少也是利多於弊的。

2007年6月21日星期四

引入遊戲 分散編輯精力

中文維基百科最近有很多爭論,例如管理員重選機制、刪除機制的檢討等等,本來可以在這個Blog大加評論,但畢竟我也早已於互助客棧內發表過很多意見。所以,我便打算討論一個較冷門的話題——在中文維基百科引入遊戲。話說規模最大的英文維基百科早已發展很多各式各樣的專頁,包括很多很多遊戲,例如一個叫Wikifun的Quiz。有維基人正打算引入中文版本,說要讓大家「放鬆一下」云云。

引入遊戲本意的確不錯,不過我認為卻有點不設實際。其實,很久以前,大約年半之前吧,我心中便已有從英文維基引入一些較輕鬆的玩意的念頭,例如競猜 何時才有某一數目(例如十萬)的條目。可是,我卻留意到中文維基社群已浪費太多時間於方針的討論上(這種風氣一直存在,以近期最為嚴重),再引入遊戲恐怕 會進一步削減各個維基人編輯條目的時間,所以我才打消念頭。中文維基百科不同英文版,英文版擁有大量人手,無論條目的數量還是質素,其他語言版本在可見的 將來仍然是望塵莫及,有一些人手轉移到搞些遊戲娛樂大家,實在無傷大雅。可是中文維基百科有這個條件嗎?身為全球第二多人使用的語言,條目數量和語言使用 者比例懸殊。就算不談數目,質素也不是好得到哪裡。試問在這個環境下,有甚麼比提升中文維基條目的數量和質素重要呢?浪費時間於對提升中文維基條目的數量 和質素無關的事情上,實在太不值得做了。因此,遊戲對中文維基來說似乎有點奢侈。

除非能夠設計到一個遊戲既有趣味之餘又可以提升中文維基條目的數量和質素吧,否則倒不如大家專心編寫條目好了。要玩遊戲中文維基都不會是任何人的第一選擇吧?

2007年6月20日星期三

繼續被屈為「保皇黨」

網上改編歌《福佳始終有你》在中文維基百科的風波總算平息了一段時間,但有人仍將其大造文章。剛看到《香港經濟日報》6月19日(昨天)的一篇文章,訪問短片製作人Freeman,據悉《福佳》的短片也是出自其手筆。然而,他在受訪期間,不忘攻擊維基百科社群。「當網民將歌詞及改編歌曲來龍去脈放上維基百科,旋即惹來『保皇黨』不滿,指《福佳》改編歌詞有侵權之嫌,而且這首歌只是惡搞之作,沒有重要性,刪除也不足惜。」這與《蘋果日報》早前的言論幾乎同出一轍。其他地方無甚問題,問題只是「保皇黨」三字冤枉無辜。《香港經濟日報》只是引用受訪者的言論,應該不代表該報立場,但在《蘋果日報》以外的地方看到這樣的無理取鬧,實在令我感到婉惜。我想再重申一次:當時投刪除票的人,不代表政治取向親中共、親特區政府!相對於那位人兄,我們維基人對於傳媒的吸引力當然是低得名,所以也沒有甚麼渠道去反映我們的聲音。這件事也使我認清到,同樣支持民主的,並不代表其他理念會一致,而某些人更喜愛將與自己一些理念不同的人誣蔑為反民主人士,以增取更多人對自己的支持。然而,要普羅大眾明白到我們才是受害者又談何容易,畢竟他們只能接觸到片面之詞。

2007年6月18日星期一

香港條目提升計劃告急

香港條目提升計劃香港維基社群歷史悠久的項目,自2005年9月已經開始。初期每星期提升一條,第一條提升的香港電車更成為了特色條目,被視為一個好開始。由2006年開始,計劃改為每兩星期提升兩條,為香港維基人提供更多時間和選擇。除了香港電車,直接因這個計劃而達至特色條目水準的香港條目還包括八達通香港日治時期香港主權移交啟德機場維多利亞港香港國際機場等,實在令香港人引以為傲。

然而,2006年春季後,計劃的受歡迎程度大不如前,暑假期間更有超過4星期時間沒有提升過任何條目。為此,我曾一度建議將計劃光榮結束,但在有人提出挽留下,計劃被改為每月提升兩條,總算能夠繼續運作,但受關注的程度一直未有提升,昔日至少五、六人支持的提名已不再。更甚的是,自從2006年10月提升的港龍航空達優良條目水準後,之後至今提升的條目,在提升檢討一直低於3分(滿分為5分),情況令人憂慮。另一方面,最近這幾個月,主要還是靠我一個人來維護整個計劃的運作,使我感覺這個計劃就像是「我的計劃」一樣。

今個月已到了中段,可是提名區僅有一個有效提名。(如果不是臨近香港主權移交十週年而掀起香港歷史熱, 我也未必會投香港歷史一票,那麼便連僅有的提名也會被擱置了。)絕大部份香港維基人對計劃莫不關心,實在令計劃的存在價值受到挑戰。事實上,香港維基人的 心態是可以被理解的,只因中文維基百科的編輯文化正在轉變,由昔日注重團隊合作,到今日興起各自為政。看看條目提升計劃的主計劃,同樣地是半死不活,其他 子計劃更早已消聲匿跡,香港的能維持到今日,算是不錯的堅持了。面對著編輯文化的轉變,香港條目提升計劃應繼續維持,還是乾脆取消,將成為香港維基社群要 面對的取捨。看看接下來半個月,計劃是否能夠有兩個有效提名吧!如果不能,這個計劃被廢止的機會相信不小。

2007年6月15日星期五

塞拉利昂郊野公園

獅子山

當你看到「塞拉利昂郊野公園」時,有甚麼感覺?也許你認為那個稱為塞拉利昂非洲國家也有郊野公園?當你又看到「麥理浩徑經過塞拉利昂」時,會否更加驚訝?是塞拉利昂也有麥理浩徑?還是香港真的有塞拉利昂呢?對!香港真的有「塞拉利昂」,中文維基百科曾幾何時有這樣的記載:「香港的塞拉利昂,是於九龍九龍塘新界沙田大圍之間的一座山峰......」沒有甚麼「謎」了,謎團已被解開:「塞拉利昂」者,「獅子山」也。

背後原因是甚麼呢?便要先從塞拉利昂的國名Sierra Leone說起。這個國名本身是葡語,直譯成中文就是「獅子」的意思,也是中華民國政府及台灣坊間對該國所使用的譯名,而香港和中國大陸則使用音譯「塞拉利昂」。而中文維基百科為了照顧兩岸四地中文使用者的習慣,引進了其他語言版本沒有的系統——繁簡轉換系統。問題就是出在這裡了。系統的初稿,是在「港澳繁體」的環境下,將所有使用「獅子山」的全轉換為「塞拉利昂」。但後來發現不妥,因為香港也有自己的「獅子山」,便手動取消了這個轉換。

可是,繁簡轉換系統卻時有問題,對「港澳繁體」而言更不是大故障便是小故障。在小故障時,部份字詞會自動轉為「台灣正體」,如「意大利」會轉為「義 大利」;在大壞故障時,那些手動取消更會失效,如「獅子山」會自動轉換為「塞拉利昂」。最近的一次大故障發生於今年5月,而「塞拉利昂郊野公園」便成為香港維基社群談論的焦點。今日剛留意到有發言更指,今期最新出版的某本香港電腦週刊,居然有「麥理浩徑經過塞拉利昂」與中文維基百科故障時雷同的字句,只是該文章完全沒有提及過維基。我真是想知道是哪本雜誌,知道了我也樂於在此公開。那本雜誌直抄維基百科不要緊,但沒註明來源之餘更沒有小心校對一次,以至犯了這種低級錯誤,真是「抵死」。

遲些假如我有時間,我會在另文探討中文維基百科的繁簡轉換系統。

2007年6月14日星期四

轉載:別讓網路被惡棍佔據

昨天寫了這樣多,今天不想多寫了,只轉載今日香港《都市日報》的讀者來信,作者西域來客、題為《別讓網路被惡棍佔據》的文章。雖然內文並沒有確鑿證據顯示針對中文維基百科近期的風波而寫,但將文中的內容套用於風波中的滋事分子,確是合適不過。

連結: http://www.metrohk.com.hk/news.php?startDate=14062007&newscat=21&newsid=44407

又:留意到《香港經濟日報》今日一篇介紹債券的專題,引用了中文維基百科中債券條目,提及最早的債券是出現於中國春秋時期。由於條目並沒有任何參考資料,是否屬實就真是不得而知了。

2007年6月13日星期三

「連維基百科都有」

今日看《星島日報》的報紙,閱讀副刊專欄時,發現一篇探討《溏心風暴》的文章。文中說到,想不到「連Wikipedia」也記載了這套劇集,人物角色、收視甚至連劇中金句都有。我也頓時約有所思。事實上,除了新聞版外,我最愛看的就是副刊專欄,因為題材包羅萬有,當中也許可以給人一些啟發。回到正題,其實那些「連維基百科都有」的形容詞,事實上並非罕見。老實說,我粗略估計,十個香港網民也應該至少有六七個或多或少聽過維基百科的大名,只是會否去用、會否會寫是另一回事罷了。(所以我才在上篇大罵香港人不爭氣。)因此,維基百科有一定知名度是無疑的事。而基於大家對百科全書的傳統概念,當聽到某某事物「連維基百科都有」一類說話時,自然便會聯想到這個事物有一定的價值了。身為維基百科的編者,我固然為有人留意到某某事物已收在維基百科感到高興,但卻同樣為此感到隱憂。

回想大半年前,我在另一篇報章副刊專欄看到一個教育工作者寫的東西,他提及到,他的學生告訴他,連維基百科也對港女有所解釋。那位教育工作者大嚇一跳,經查證後,原來只是香港網路大典,感到虛驚一場。(按:然而,兩個月前,中文維基百科最終還是也中肯地為那個網上術語立條目了。)從港女一事去見,人們對一件事物收錄在維基百科與否,會影響他們對那件事件的觀感。我還記得以前一名維基百科的前輩(忘了是誰)曾經講過:「維基百科是一把而不是一枝」。意思是說,維基百科本來是因為某項事物重要才會出現,而不是因為這項事物出現在維基百科而變得重要。簡單點說,就是別要讓維基百科變成了個別小事物的提升重要性的宣傳平臺。這確立了維基百科條目存留,需要觀察其知名度、重要性和影響力。觀乎我在維基百科參予條目存留表決時的表現,我算是一個對此寬容的維基人了。中文維基百科首頁寫上了林則徐先生所題的副題——「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維基百科所能夠接受的東西,也比傳統百科全書更寬鬆。在中文維基百科中,就是每個人對重要性是否足夠與維基百科的包容性之間的平衡點各不一樣,才會在很多條目存留討論中有激烈爭論。

話題扯遠了,說回「連維基百科都有」。可能現在中文維基百科只有十三萬條目這樣少而已,因此現在已收錄在該處,「連中文維基百科都有」已經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相對於英文維基百科超過一百八十萬條目,「連英文維基百科都有」已經淪為一件很正常的事了。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眾多,香港傳媒在大多數時候只以維基百科或Wikipedia稱呼,也是一件值得討論的話題。究竟香港傳媒提及它時,所指的語言版本是甚麼呢?就我觀察所得,在國際新聞中翻譯外電的報道,所指的不是整個維基計劃就是英文版本。而在其他地方提及的,通常就是指中文版本了,但總有少數例外。例如今年初《秋天的童話粗口風波,《蘋果日報》所引用有關「躝癱」的解釋,便出自粵語維基百科,但同樣只以「維基百科」稱之。由此可見,一般人對維基百科分為不同語言版本並不敏感,反正是維基百科便行了。至於另一個有趣的地方,就是雖然「維基百科」已成為中文對Wikipedia的稱呼,但現時仍有不少人,包括今日所提到的那位專欄作家,仍堅持使用Wikipedia,就算所指的只是中文維基百科。背後原因,我相信也只是英文名稱聽起來好像專業一點罷了,算是香港人對英文的情意結吧!

中文維基百科十三萬條目

中文維基百科在今天早上終於擁有十三萬篇條目了(昨天我還以為當天之內可以達到),最近的一萬條目用了62天時間,雖然是比之前的快了,可是速度仍未能追上2006年下半年的水平,當時最快是53天內增加一萬條。

另一方面,中文維基百科卻被俄文維基百科越拋越遠了,這幾天差距更突破五萬。即是說就算中文維基百科即時做到每日比俄文多50篇新條目,也需要使用三年多時間才能追回俄文的第十一位。從我加入中文維基百科至今,我一直認為中文維基百科入不到十大維基百科是一件可恥的事。例如以瑞典語母語的人口不過只是九百萬,比香港多一些,但瑞典語維基百科卻已有超過23萬條目了。中國大陸封鎖維基百科,那十三億人口可以不計,台灣香港澳門及其他海外華人加起來都有大半億吧?幾百年前,清朝政府不長進,閉關自守,終被歐洲列強稱霸。21世紀的今天,想不到我們華人仍然是這樣不爭氣,被不少歐洲小國比了下去。

有人問我為甚麼對維基百科這樣的熱誠。我現在細心去想,發現主要原因就是對中文維基百科的規模看不過眼!假如中文維基百科現在已有德文維基百科這樣近六十萬條目,恐怕我也未必會這樣操心。我深感到自己一個人的力量極其有限,但我還是有一個很老套的信念——盡力而為。

2007年6月12日星期二

師奶大平反?

師奶示例圖

我素來有上WiseNews的習慣,作為補充我每日讀報的不足。雖然我每日有看《明報》的習慣,間中也會看《星島日報》及《經濟日報》,而路經任何免費報紙的派發處,也必定會索取一份,可是對於感興趣的新聞,在WiseNews上便可一目瞭然地看到所有報章的報道,得知各方的觀點。當然,身為維基人,我也關心維基百科在香港報章的曝光率,因此我也會搜尋提及到維基的香港報章文章。例如我留意到6月8日(上星期五)的《星島日報》要聞版中,有關香港立法會三讀兩鐵合併草案的報道,提及公民黨議員張超雄為證明香港地鐵有必要設洗手間,特意引用了中文維基百科的條目,指出「有別於世界各大地鐵系統......大部份車站均不設洗手間設施」,以引用百科全書內容以增加發言權威性。而本Blog中「維基在傳媒」這個分類,就是不定期收集這類新聞向大家分享,並稍作評論。

該進入正題了。6月11日(昨天)《太陽報》的專題與師奶有關。文章首段便說到:「一個網站將師奶標籤成沒有學識、打扮老土、貪小便宜的女性,但網民卻不認同,誓要為師奶大平反。」再看下去,原來矛頭直指中文維基百科,指出「網站『維基百科』製作了一張卡通師奶示例圖,列出不注重打扮、說話多、貪小便宜、身材胖等多項特質,但以貶義居多。不少網民看後議論紛紛,一名網民於上月初在其網誌上為師奶大平反,將上述的負面特質逐點澄清,還說:『香港沒有了師奶,比沒有特首問題還要大。』」

報道未有提及該網誌的網址,我也不能跟進報道。其實問題並非主要在示例圖中,而是條目的其中一個章節,引用了一個參考來源,推斷出師奶的普遍形象是「不懂禮貌、愛說人是非、貪小便宜」。我認為,示例圖及條目內容的確能確如實反映大部份人對師奶的印象。至於有否違反了中立觀點原則之嫌,其實也很難去介定。條目當中也有平衡觀點,指出「從2000年代開 始,有不少被視為師奶的婦女開始走進社會,為香港人捍衛權益。這些師奶都被視為對香港的婦女團體立下典範」(可惜沒有參考來源)。事實上,師奶和其他涉及 通俗題材的條目,均面對一個嚴重的問題,便是坊間缺乏這些題材的權威性參考來源。師奶條目中找到兩個參考來源,雖然來自報章雜誌,但已經是一件不容易的 事。越是大家熟悉的事物,便越少人去深究其意思。例如一,大家都知道是甚麼,但要給出定義,相信一時間很難說出來。總之,假如有人想為師奶「平反」的話,不妨搜集可靠的參考資料,再在中文維基百科內的師奶條目作適當修改吧!

2007年6月11日星期一

福娃始終有你?

(本文於中文維基百科的用戶頁同步發佈)
福娃,始終有你?

這份稿件寫於數日之前,但這幾天以來局勢有變,令我需要再三考慮是否還需要原汁原味貼出來,但我的最終決定還是大致上將原文貼出來吧,只是稍作改寫及補充較新動態。反正在此發表的東西純屬個人意見,不必認真看待。

聽聞《新聞透視》提及了中文維基百科,於是我也找回相關片段看一遍。雖然提及的時間只有短短兩分鐘,但至少也對維基百科作出了簡介,並訪問過香港維基媒體協會籌委會成員。相信這有助提升維基百科在香港的知名度吧。

可是,同一時間,中文維基百科又一次陷入了惡搞題材去留的爭議,可能更能引起香港人的興趣。一年前巴士阿叔事件的「鬧劇」,我在很長的時間中曾一直堅持刪除,最後幾乎全港傳媒甚至部份外地國際通訊社也有興趣跟進時,我才不得不軟化。今年又有福佳始終有你的惡搞歌,既然傳媒關注程度遠遠不及阿叔,甚至連九天生命的高琳琳也不如,按我一貫的立場,該條目被提刪時我必投刪除票無疑,而當時投票形勢確實是刪除佔優,除了歌詞版權,知名度、重要性及影響力也是當時主要考慮因素。當時卻萬萬不會想到,一件普通的刪除小事竟也鬧成一件政治化的大事。

原來因為那首惡搞歌帶有政治色彩,部份提倡保留者便藉此機會大造文章,指摘阻礙條目保留者是親共分子,企圖藉此吸引其他人因此而投保留票,甚至有報章推波助瀾,標籤投刪除票的人是「保皇黨」。(我本人本來就對親建制派中共的很多所作所為感到討厭,但當自己竟會被標籤為「保皇黨」時,才發現某個自詡為「民主」 的同時卻不分是非黑白、將持稍為不同的意見的人士打壓成異己的傳媒更討人厭。)最糟糕的是,香港有很多人竟把該報之謬論照單全收,反而指責中文維基百科的 不是。我和多名管理員雖然一直努力解釋這些誤會,可是在某位人士的眼中,彷如「解釋即是掩飾」,將我們炮轟之餘,繼續把事情越搞越大。事到如今,我只希望 我們中文維基百科管理員能夠合力想到方法去解決這件事情。

(P.S. 配圖選用了2008年奧運吉祥物福娃別無他意。只是因為我想不到合適的配圖同時,想起了有人曾經誤會福佳始終有你福娃始終有你,所以才順手拈來。無論如何,「福佳」一詞的背後含意,廣東話人心知肚明,難得作詞人還要「此地無銀三百兩」,我也無言了。)

開新Blog

我以Kevinhksouth的筆名,在中文維基百科已活躍了超過兩年。現在忽然興起,以一個維基人的身份去寫一個Blog,希望我不是三分鐘熱度吧。
 
本站最佳瀏覽解像度為 1024 x 768 或以上。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Noncommercial-No Derivative Works 3.0 Hong Kong License 本站所有文章均以
共享創意 署名-非商業性-禁止衍生 3.0 授權條款釋出。